对于化学纤维的记忆,大多数人还停留在70年代一个风靡全国的服装上,那就是“的确良”衬衣。的确良,生活在七、八十年代的人对它再熟悉不过,但其实它就是涤纶,通常用来做衬衫短袖。风行在七十年代,挺阔、滑爽。尤其是印染出的鲜亮,对熟悉了粗布粗衣或者是洋布洋衫的单一灰暗的国人来说,不能不说是一次巨大的视觉冲击。在那个时代拥有一件“的确良”衬衫如果算不上时髦,起码也是“洋气”必不可少的砝码。
之后的几十年,随着化纤面料的不断普及以及价格的不断降低,人们对化纤有了偏见。认为化纤不透气、不环保、因此至今在国内,大部分人还不能认同化纤面料的性能可以优于天然纤维面料。但是,在发达国家,观点却正好相反:大多数消费者认为,化纤与天然纤维面料同样出色,而且除了天性的结实耐用、易于打理等特色外,在舒适性、功能性、高感性等方面更具优越性能。
舒适性:从模仿到超越
化纤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天然纤维的不足,但随着产量的日益增长,慢慢地,人们开始忽视它的优点,重视起它的缺点来。于是,从天然纤维的舒适性入手,以天然纤维为“蓝本”,对化纤进行仿真改造,成为推动化纤技术进步的动力。开始时,科技人员模仿真丝的三角型截面和真丝的纤度来制造涤纶丝,织成的面料因产生极光而不像真丝绸。通过使用消光剂,又发明了“碱减量法”对涤纶丝表面进行处理,使涤丝仿丝织物从外观上与真丝绸极其相似。接着,科技人员又通过采用超细纤维工艺,使涤纶仿真丝织物的手感也和真丝绸一致,又通过运用等离子技术和激光技术,使涤纶面料在摩擦时也能发出和真丝一样的“丝鸣声”。至此,涤纶仿真丝技术历经几代演变,终于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。但科技人员并没有满足,涤纶仿真丝技术从仿真向超真发展,通过纤维表面沟槽的形成,使化纤比天然纤维的吸湿性更好;通过采用化学接枝共聚方法,把涤纶纤维本身的吸湿性能提高几百倍,甚至超过了棉和真丝等天然纤维。于是,外观、手感完全和真丝绸一样,但舒适性、易打理性和染色鲜度都超过真丝绸的面料产生了。在日本,用超仿真化纤制作的和服,售价远远高于真丝绸和服。
功能性:服装的科技价值
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,找到并真正利用的天然纤维不过几种或十几种。而当人类进入化纤时代后,在短短的百年间,发明的化纤新品种就达上百种。
化纤作为人造的高分子聚合物,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预先设计其功能性。例如添加抗菌剂,使其具有抗菌功能;添加矿物微粉,使其具有低辐射功能或远红外辐射功能。这样做显然比改造天然纤维更容易、更经济,而且效果更显著。
除了在设计和生产中可以比较方便地赋予化纤新的功能外,构成化纤自身高聚物的特性和特点也带有功能性的因素。例如,腈纶的大分子结构非常稳定,有耐紫外线辐射的本领,加上腈纶采用阳离子染色,不仅色彩鲜,而且耐晒牢度极高,于是人们把腈纶织物用作遮阳类产品,其功能性和实用性得到充分发挥。
高感性:化纤的个性化方向
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,对纺织品的消费要求也在发生变化。业内常说的服用舒适性是一系列具体技术性指标的综合。比如触感,包括了纺织品的柔软性、悬垂性、压接触、热接触、冷接触等方面的感觉。随着纺织材料科学的发展,对于纤维的技术指标也要求越来越细致,比如与纤维强度有关的就有弹性模量、急弹性变形、缓弹性变形、拉伸强力、剪切强力、拉伸强度等一系列技术指标。研究中发现,如果改变化纤的分子量、聚合度、取向度以及化纤的纤度、截面形状和长度,就可以改变纤维的物理化学性能,于是所谓的差别化化学纤维便脱颖而出,成为化纤的发展方向。
综上所述,化学纤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飞跃的品质提升,这一点足以证明了其生命力和可持续性,今天的服装面料其实已经是化纤的天下,只是你还不够了解。